清蒸大蝦、螃蟹、蝦姑、椒鹽魷魚、豆豉倉魚、干煎馬鮫、蠔仔煲湯、白灼東風螺、鮑魚煲雞湯……海里的“寶藏”通通上桌,光聽名字是不是已經垂涎欲滴了?

漁船的轟鳴聲劃破海浪,浪花翻騰,卷起南海深處的美味,在這個盡享饕餮的時節,你準備好512G的胃了嗎?!

10月13日,由廣州市科學技術協會主辦,廣州市科學技術發展中心、廣東省珠江廣播電視廣告有限公司承辦的廣州科普大講壇第204期《大海變糧倉 深海養殖硬核科技讓你大開眼界》開講,邀請海洋牧場科研專家,帶領觀眾走進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向大眾科普海洋科技的神奇,體現海洋牧場與我們日常餐食的緊密關聯,展現深海養殖背后的硬核科技。部分市民代表、消費者代表、學生代表到場觀看,廣東廣播電視臺羊城交通臺、觸電新聞、粵聽、FM1052羊城交通臺微博、科普廣州視頻號等平臺同步線上直播。

廣州科普大講壇第204期

廣州科普大講壇第204期

海洋牧場建設的意義

丁德文院士首先從海洋人工生態系統、生態學宏觀的角度,來講解建設海洋牧場的意義。

丁德文院士表示,海洋牧場建設的意義主要在于修復海洋生態環境、實現海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以及建設海上藍色糧倉緩解傳統漁業資源壓力。

1、修復海洋生態環境,實現海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我國海洋強國戰略要求保護和修復海洋生態環境,實現海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而建設海洋牧場就是達成此項戰略要求的重要抓手。通過構建人工漁礁、人工海藻場等方式,海洋牧場可以優化海洋環境,吸引眾多海洋生物前來“定居”。此外,也可以通過人工投放幼苗的方式,來提升海洋生物的多樣性。這無疑能加快海洋環境的修復,提升當地海洋生態環境的穩定性,為海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奠定基礎。

2、打造海上藍色糧倉,緩解傳統漁業資源壓力

近年來,我國傳統漁業資源逐漸匱乏,近海漁業資源減少。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一些漁船和船員的過度捕撈,以及近海海洋污染問題嚴重。而海洋牧場通過優化海洋生態環境,放養某些水產品幼苗,不但可以增加水產品的獲取渠道以滿足市場的需求,減少傳統漁業的壓力,還可以實現水產品的可持續捕撈,打造海上藍色糧倉。此外,海洋牧場還可以吸引一些從事傳統漁業的漁民轉變就業,從而緩解傳統漁業的壓力。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海洋科學學會理事、海洋環境科學學會理事長丁德文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海洋科學學會理事、海洋環境科學學會理事長丁德文

海洋牧場3.0:數字化+信息化

縱觀世界海洋牧場發展的歷程,可以分成3個階段:1.0主要是農牧化加工程化的雙驅動;2.0主要是生態化加信息化的雙驅動;到了3.0就是數字化加體系化的雙驅動。這突出體現在兩個層面:一個是全域型的海洋牧場,甚至包括淡水的牧場;第二個是怎么樣實現現代化。

“如果從理念來說,我們肯定要強調數字化加體系化,什么叫體系化?就各種體系再體系叫體系化;同時裝備首先要實現輕簡化,然后到無人化或者少人化;技術上我們要強調精準化到標準化;管理從流程化要到智能化?!?/p>

中國科學院海洋所海洋牧場工程實驗室主任楊紅生

中國科學院海洋所海洋牧場工程實驗室主任楊紅生

海洋牧場建設:三場一通道

就海洋牧場怎么養、怎么建設的問題,索安寧教授提出了海洋牧場建設的三場一通道升降體系的理論:“海洋牧場三場一通道升降體系,指海洋牧場漁業資源的索餌場、產卵場和越冬場,好比人類的生活起居,有臥室、起居室、洗浴室。魚類同樣也需要不同的場景,產卵季節需要產卵場去產卵,生長季節需要索餌場去索餌、生長、育肥,冬天需要到南方溫度相對暖和的區域去越冬。多個場地之間,還要有一個洄游通道,便于養殖的經濟物種,可以在不同時間通過洄游通道,在不同的場地之間來回進行洄游遷徙,實現整個物種的生命周期的生長過程?!?/p>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索安寧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索安寧

海洋牧場,廣東先行

廣東省結合沿海城市,目前在示范的有7個海洋牧場,從這個規劃情況來看,主要有三部分構成:一個是重力式網箱、一個桁架式網箱、一個是遠洋的大型養殖工船,這是作為廣東省現代化海洋牧場的主要組成部分。

“而廣東海洋牧場的方向,按習總書記的要求是要向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去發展,包括我們提的綠色化,都是包含在里面的。我們的裝備體系也正朝著這個方向穩步向前推進,我們要解決安全問題、經濟問題、還有環保問題,日后的落腳點,則是整個海洋牧場的高質量、高效產出的問題

廣州船舶及海洋工程設計研究院副院長姜華

廣州船舶及海洋工程設計研究院副院長姜華

現代化智慧型海洋牧場,需要能源供給

海洋工程與海洋科學是一個多學科融合的大體系,海洋牧場的建設不只是第一產業,還涉及到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海洋牧場的建設,最后走的都是現代化智慧型的海洋牧場,它需要能源的供給?!皬V東省、廣州市的海上能源供給和海洋牧場綜合聯動發展是非常好的。廣東省規劃了在2023年共建設6685萬千瓦的海上風電,是整個國家海上風電建設的條件最好、政策最好的省份?!?/p>

據樊天慧講述,在海上風電領域,華南理工大學配合三峽集團跟民安風電三峽單位,建設了中國第一個漂浮式海上風力發電裝備——三峽引領號,是全球首臺抗臺風型浮力風電發電裝備,這為海洋牧場未來走向深遠海,實現現代化智慧型的海洋牧場,是一個巨大的的助力。

華南理工大學船舶與海洋工程系主任樊天慧

華南理工大學船舶與海洋工程系主任樊天慧

三性合一,綜合施策

近年來,在海上新能源和海洋牧場的大力發展下,中山大學海洋工程技術學院圍繞海洋牧場,在經濟性、安全性和功能性方面進行研究,“第一個是經濟性,提到經濟性,我們首先要有好的海洋工程裝備;在經濟性的保證條件下,我們還要考慮安全性,在這個流體的作用下能夠滿足流體動力學的性能,除了設備的安全性,還有一個魚的安全性,即使在臺風條件下,也能保證魚的安全;在保證經濟性和安全性的條件下,我們還要開發功能性,比如說去設計可以升降的網衣,在臺風來的時候把整個網衣或者整個海洋牧場平臺下降到水下的某一個深度,從而避免大浪的作用,保證魚的安全?!蓖鮿P如是說道。

中山大學海洋工程與技術學院副教授王凱

中山大學海洋工程與技術學院副教授王凱

用裝備助推廣州海洋牧場建設

作為中船集團下屬廣船國際的一個艦艇制造修理企業,也是作為華南地區最大艦艇制造修理企業,在海洋牧場建設方面也是一個排頭兵,在裝備制造方面已成功交付兩艘普盛系列船只:普盛1號、普盛3號。普盛3號在普盛1號的基礎上做了相應升級,升級有兩方面的內容:第一方面是智慧漁業,包括水質監控、漁群監控還有自動投喂;第二方面是觀光旅游,對創收進行了“1+N”的升級,增加了庫房、觀光、垂釣的功能。江桂軍表示:“后續我們也會對海洋牧場的裝備做相應的升級,讓我們海洋牧場做得更大、更有經濟效益,這樣才能發展海洋經濟,力推廣州市海洋牧場的建設?!?/p>

中國船舶集團廣船國際文沖修造市場部副部長、船舶工程師江桂軍

中國船舶集團廣船國際文沖修造市場部副部長、船舶工程師江桂軍

作為當下熱點話題的科普節目,本期講壇也受到了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廣大市民群眾除了通過新媒體直播平臺獲取科普知識以外,部分農戶代表、消費者代表、學生代表還來到了節目現場,與節目嘉賓進行交流互動,共饗了一堂生動有趣的科普公開課。

部分市民代表在節目現場觀看交流

部分市民代表在節目現場觀看交流